经管院首页  |   招生咨询:0871-68314770

提升企业价值  成就财务梦想

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

当前位置:财会金融学院  >>  学生发展  >>  学院活动  >>  浏览文章

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

2025年09月03日    财会金融学院    0

7月23日,“走乡村·促振兴”实践队走进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,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易生银饰”传承人丁剑韬,近距离感受通海银饰的独特魅力,倾听其背后的传承故事与发展探索。

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1 张

实践队刚踏入丁剑韬老师的工作室,就被案头闪烁的银光吸引。谈及与银饰结缘的契机,丁剑韬回忆道,最初是因为看到父亲钻研“薄坯高雕錾花工艺”,这门没有典籍可循的独门技艺,全凭经验试错,银箔在锤錾间幻化出层次分明的立体浮雕,这种突破传统的工艺创新至今让他印象深刻。带着这份好奇,他选择回家学艺。但过程远比想象艰难:“一开始用白铜练习,每天重复敲打錾刻,手上水泡破了又长,疼得拿不起筷子。”但看着父亲的专注,想到手艺可能断代,他最终坚持下来,如今指尖的厚茧已成为传承的勋章。

 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2 张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3 张

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4 张

工作室里,摇头狮子、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等小件银饰虽小,却精致异常,引得实践队成员频频赞叹。丁剑韬介绍,通海银饰与大理鹤庆不同,后者擅长大型器物,通海则以“小巧精致”为特色。这源于通海作为茶马古道重要驿站的地理属性,过往商客偏好携带轻便饰品,逐渐形成独特风格,这些银饰就像古道上的‘时光信物’,带着故事走向远方。尽管定制需求大,丁剑韬却从不为赶工降低标准,一件复杂花纹的饰品甚至需一两个月。他笑称常有顾客催单,但最终成品的惊艳效果总能让等待变得值得。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时,他表示,对每件都满意却从不“志得意满”,否则会失去突破的动力。

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5 张 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6 张

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7 张

在丁剑韬看来,银饰的价值远超美观。“它是文化载体,缠枝纹、吉祥纹等都藏着民族审美,也是情感的纽带。长辈给孩子的长命锁含‘平安顺遂’的期盼,晚辈送长辈的手镯寄‘健康长寿’的祝福,家中银摆件则承载对家庭和睦的向往。”他随手拿起一件“福”字银锁,“这锁上的每一刀,都是心意。”

暑期社会实践|财会金融学院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对话银饰非遗传承人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第 8 张

谈及传承困境,丁剑韬坦言,如今非遗传承多能糊口却难致富,年轻人更倾向“快销式”致富,愿静下心学手艺的人渐少,作为传承人,他深知责任重大:“不能固步自封,既要守住通海银饰特色,也要让更多人了解它。”他常去本地小学科普,带工具给孩子演示,“看到孩子们的好奇眼神,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,觉得手艺有了新可能。”他也表示愿意敞开大门接纳学徒,“只要愿意学,我一定倾囊相授,手艺得有人做,才有的活。”

此次深入访谈,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丁剑韬对银饰技艺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热爱。通海银饰这一源于茶马古道的文化瑰宝,正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,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
版权所有 ©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财会金融学院    滇ICP备05007082号    

Copyright  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财会金融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