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2日,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“走乡村·促振兴实践队”深入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,开展了一场探寻非遗民族文化的乡村调研活动。在乡文化馆管理员何老师的带领下,队员们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、走访传统民居、调研民俗活动,全面了解这支扎根云南700余年的蒙古族群体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。
在兴蒙民族文化博物馆,何老师为实践队揭开了这段跨越时空的民族迁徙史。1253年,忽必烈率蒙古铁骑南下,以"斡腹之谋"奇袭大理国,随后设立云南行省。部分留守的蒙古军民在这片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,历经七百余年的文化交融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"喀卓"文化。
博物馆内,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讲述着这个民族的变迁:斑驳的元代兵器见证着先祖的荣光,改良后的蒙古袍记录着适应南方气候的智慧,独特的饮食器具则诉说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完美融合,一件件展品中既有传统的蒙古族元素,又处处体现着其与云南本土文化的融合。
走进村中保存完好的夯土民居,实践队立即感受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。与内蒙古的蒙古包不同,这里的民居采用土木结构,平顶设计,四方的屋舍也被称为“一颗印”,既保留了门楣上的蒙古族吉祥图案和室内的火塘文化,又融入了云南特有的防潮通风设计。
“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,要在这里扎根,就必须适应这里的环境。”一位村民指着屋檐下的排水槽解释道,“但这些图案和火塘,是我们永远不能丢的根。”村民们的文化传承意识让队员们深受触动。
版权所有 ©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财会金融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
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财会金融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