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冬艳,女,傈僳族,
财会金融学院财务管理2025届毕业生
李冬艳,女,傈僳族,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财务管理2025届毕业生。作为一位傈僳族姑娘,她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,用专业的财会知识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,在怒江大峡谷的怀抱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就业篇章。
校园时光:知识与实践的双轮驱动
大学期间,是李冬艳蜕变成长的关键时期。课堂上,她总是坐在前排,眼睛紧紧盯着黑板,手中的笔记工工整整。无论是《财务管理》的复杂模型,还是《会计信息系统》的实操演练,她都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。为了啃下“成本核算”这块硬骨头,她连续两周泡在图书馆,把教材上的案例拆解重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,最终不仅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,还考取了初级会计师证书和智能财税中级职业技能证书。
“比赛是最好的试金石。”李冬艳深知理论与实践的差距,她主动报名参加“翰文杯”财务决策大赛,与团队成员熬过无数个深夜,反复推演资金流预测模型;在全国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网络比拼中,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,从数千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。这些经历让她逐渐褪去青涩,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“财会能手”。
实习经历: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
大三暑假,李冬艳走进云南讯飞商务集团有限公司的会计岗位实习。第一次面对堆积如山的原始凭证,她有些手足无措,但骨子里的倔强劲让她迅速调整状态。她白天跟着师傅学习账务处理流程,晚上回到宿舍钻研税务政策,用一个月时间整理出一套详细的“会计新手操作指南”。在参与公司年度预算编制时,她发现原有成本核算方法存在漏洞,大胆提出改进方案,最终帮助公司节约了近10%的运营成本。
这段实习经历让她加坚定了她回到家乡发展的决心:“我想用自己的所学,为家乡的企业带来改变,让财会管理不再是发展的瓶颈。”
返乡就业:用专业点亮家乡经济
毕业后,李冬艳回到兰坪县,加入民发山茶果种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。这是一家涵盖油茶果种植、中药材销售和农副产品购销的综合性企业,是当地农业经济的“领头羊”。初入公司,面对混乱的账务系统和滞后的管理理念,她没有退缩,而是主动请缨负责财务改革。
她从最基础的账务梳理开始,用两个月时间整理出完整的财务档案,建立起规范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。在税务申报高峰期,她常常加班到深夜,为公司争取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,累计节省成本30余万元。她还主动参与公司社会责任项目,手把手教农户使用财务软件记录种植成本,帮助他们精准核算收益,让“靠天吃饭”的农民有了科学理财的底气。
“冬艳就像一束光,照亮了公司财务管理的盲区。”公司负责人这样评价她。如今,她负责的财务部门已成为公司最高效的团队,而她也从一名职场新人成长为同事眼中的“李老师”。
青春选择:扎根基层的无悔担当
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返乡就业时,李冬艳笑着说:“家乡养育了我,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回报这片土地。”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承诺。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她参与制定的采购政策优先考虑当地农产品,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;她组织的财务知识培训,让数十名返乡青年掌握了创业必备的财会技能。
“基层的工作虽然琐碎,但每一项都关乎民生。”李冬艳深知,家乡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她一样愿意扎根、敢于担当的年轻人。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弟学妹:“返乡就业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,而是用专业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的舞台。”
青春在家乡绽放光芒
李冬艳的故事,是无数返乡就业大学生的缩影。她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家乡的热土,用专业的力量点亮企业的未来。在怒江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她以财会人的严谨和热忱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。她的经历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方,只要怀揣热爱、脚踏实地,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非凡的光芒。
↑ 上一篇:青春榜样说 | 财会金融学院—刘俊杰的农业银行逐梦之旅
↓ 下一篇:没有了
版权所有 ©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财会金融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
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-财会金融学院